微信号:yingyidushe
(沧桑女音)不知道是《泰坦尼克号》还是《大明宫词》给了我灵感,我就要用这让人鸡皮疙瘩顿起的方式读旁白。我搞禁断之恋,我触犯天规,我害死爷爷和族人,但我知道我是好女孩。恩。
1
吐槽《大鱼海棠》一度成为了“政治正确”,似乎不批评一下剧情的荒唐就对不起12年的望眼欲穿。撇开剧情,其他方面《大鱼海棠》基本无可指摘,画面精良,配乐优美,《山海经》与《逍遥游》背景又自带爱国加成。但有些话虽然难听却不得不说,毕竟《大鱼海棠》反映的问题,可不止局限在一部动画。
有很多观众边看边泣不成声,但我想问,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一听到沧桑的画外音,一听到煽情的台词,就觉得浑身不对劲,尴尬症突发?
哪里违和呢?
我恶意地揣测,编剧美剧和日本动画看太多了。
看美剧的时候,演员是不是经常一通演讲,讲爱讲人性,自我审视求团结,然后群众跟观众都觉得热血沸腾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看日漫的时候,是不是被各种中二台词感染过,那种日式羁绊让人心疼地恨不得抄在小本上?
看这些的时候,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是跨文化的表达,距离产生美,陌生产生吸引力,并不觉得美剧或日漫中,这种台词有什么不妥。
然而当这种表达方式搬到中国文化语境中,就得到一波鸡皮疙瘩掉满地的《大鱼海棠》台词。不对,哪里都怪怪的,不合逻辑也就算了,不合语境是怎么回事?那感觉就是日常生活中用翻译腔说话啊!
我们中国人,除了登基、打仗、开会,不然很少会做演说,我们不用这么僵硬的形式去阐释内心。事实上,中国人本身也很少阐释自己的三观。我们也讳于直接说爱。
讳到什么程度呢?连爱情故事都要搞成悲剧才算。想想《红楼梦》《白蛇传》《牛郎织女》《杜十娘》等等,连《西游记》都算上,有几个圆满爱情?
那我们中国人谈什么呢?
儒家谈责任,道家谈逍遥,禅宗谈空寂。《大鱼海棠》偏偏跟哪个也不沾边。剧情是当代狗血言情,核心精神是美帝的真爱至上,台词一不小心就流露出东瀛风味。灵婆要了椿半条命时,那番话真是像极了《XXXHOLIC》的壹原侑子大姐。
人物造型很中国,名字都像模像样地去引经据典,风物满满的古典气息,美是真的美。可惜了满屋精致,内核不对,必定起排异反应。别再说那些暗处的花纹有多良心,也别说那些生物造型都大有来头,说到底,画面其实就是装饰啊,功能上没有满足需求,一味追求形式的惊人,反而呈现出矫饰的心虚。那一帧帧画面仿佛在说:看啊,我对得起你们的期待啊,多么的精美,多么的恢弘,多么的中国传统。
这年头有多少人,只要看了《山海经》,就敢说自己是国学大师了;卖弄几个古神的名字,就说明博学而考据了。
当湫引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为鱼取名,还说是上古文书记载,我当场失笑,敢情这法力无边的世界最多不过三千年啊。
2
有传闻说,该动画的制作部分外包给了中传动画学院,不知真假,就算真的也并不意外。我入校那年,动画学院有火爆的趋势,随着年复一年的积累,我相信他们能达到大鱼的制作水平。几乎每年毕业季,都能看到动画学院的毕设作品或获奖作品刷一波社交媒体的TIMELINE,从人人到现在的微信,变的是平台,不变的是动画学子的追求。
我深知广院人的能力。我们乐于精致,我们善于制造精美,我们特立独行且急功近利,我们浮夸做作且骄傲自得,我们灵活善变且消息灵通。
我们像极了《大鱼海棠》,光彩夺目而经不住推敲。
我09年入校,当年好多老师转述业界对我校学生的评语:上手快而后劲不足。不知道现在这条“诅咒”是否还在。为什么会后劲不足?积累不够吧。如果营养跟不上,长期的输出必定后劲乏力。我们不仅很少学历史,更少学逻辑。这将带给我们多大的思维硬伤,我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持,但我想学校低估了这份缺失的意义。像广院还有如此短板且不自知,请问排名尚在广院之后的文科/艺术类高校,当何以处之?
冠冕堂皇,不过如此。
也许大学以为,学生在入校前已经完成了基本话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入校后学学专业技能,出门口若悬河自信满满即可。毕竟,并不指望大多数学生能有什么学术成就,不要拖累母校就业率就好。
但问题是,我们在入校前真的完满地完成了通识教育吗?理科生是否好好学过历史地理,文科生又有没有科学的生活常识?实话说,对于资质平平而想考好大学的学生——比如我来说,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文理兼顾的。不要说兼顾,就是统考的语文,又有多少人在乎呢?
从小到大,见过大把的学生拼死拼活补习数学英语,语文的地位逊色很多。人们以为,会说汉语,还要学什么语文?有这种心态吧?
可能有人要说我偏科,所以急吼吼为语文正名。不是的。当你遇见有的人很难沟通,答非所问;当你发现网上那么多网友理解力堪忧,不看内容就乱扣帽子骂人;当你意识到成语并不是日常用语而相当于GRE单词;当长文阅读成为一件吃力的事情;当140字的表达都写得一塌糊涂......当这些烦躁和痛苦袭来,我们怎样才能不归因于语文教育的弱势,历史学习的匮乏和逻辑训练的缺失。
3
一个好故事,要讲得绘声绘色而合情合理。看着简单,其实很难。天赋不够,努力来凑,写作是文字与思维的训练,像一切技能一样,即使天赋异禀的人也需要大量的练习来打磨。
年初在北京雁栖湖,一批知名编剧与业内人士举办论坛《怀柔论剑》,沾了影视独舌的光,我去听了老师们的高见。今年的主题词是“手艺人”,说是匠心也罢,好的编剧,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如何磨得出来?可是现在,影视行业乱象丛生,资本看导演,看演员,看IP,你编剧排几号呢?有噱头,天雷剧情都有人买单。
编剧的边缘化,非只一日。
说回《大鱼海棠》,难道不是这乱象的浮光吗?“情怀”“众筹”“国漫良心”“山海经逍遥游”,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词都被玩得稀烂?再看到这几个词,就像贴了“圈钱”的标签。
不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我不知道导演有多么努力(等等,我凭什么要知道他们有多努力)。我也觉得画面美哭,有些甚至非常瑰丽,想象力爆棚,但是,它真的不是个好故事。
它是个偷懒的故事。希望以后打着“国漫复兴”旗号的作品,能投放更多的精力在剧情上,用中国人的方式,讲中国人的故事,而不是把一个支离破碎的洋童话,穿上华贵的凤冠霞帔。甚至于,我们不要过度迷信3D效果,毕竟,中国古典审美天然地适应于平面的表达。
最后,如果你非要制造一个不讨喜的女主,至少把她刻画得貌若天仙,毕竟在动画领域,美即无罪。
【文/苏丹】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