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 活 / 美 / 学 美 / 学 / 生 / 活

  物语

  纪潘德明先生逝世40周年。

  “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

  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

  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

  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

  要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与世界,

  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徒步与骑行环游世界第一人 潘德明

  1979年,杂志编辑季一德,

  在上海清理文革积案废纸堆时,

  翻到一本民国19年的护照。

  与这本护照一同被发现的,

  还有三大本《名人留墨集》。

  一翻《留墨集》,季一德惊震不已:

  上面竟盖有571枚来自世界各地的邮戳,

  还有40多位国家元首及名流的签名赠言,

  印度圣雄甘地、美国总统罗斯福、杀人魔王希特勒……

  《留墨集》的主人,叫潘德明。

  

  《名人留墨集》

  1908年,潘德明出生于浙江湖州。

  父亲是个专门给老外做衣服的裁缝。

  因从小就与老外打交道,

  潘德明很有“国际化”视野。

  从南洋高等商业学校毕业后,

  他在南京开了一家西餐厅。

  西餐厅不仅是他谋生的工具,

  更是他眺望世界的窗口,

  让身处迂腐保守年代的他,

  有了与众不同的见识和向往。

  

  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

  1930年,潘德明翻阅《申报》时,

  看到一条新闻:“上海七名年轻人,

  组成了‘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

  立志要徒步走遍亚洲。”

  步行团在《申报》上发表宣言:

  “背负五千年文明和创造的中华名族,

  不幸到了近世,

  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

  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

  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重担肩负起来。

  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

百科全书的特点,百科全书的特点不包括

  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

  在每一步伐中,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

  在每一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

  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潘德明(左二)与步行团

  在当时那个年代,

  “东亚病夫”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一直想通过亲身举动以雪此耻的潘德明,

  看到这条新闻后,顿时热血沸腾,

  立马放弃餐厅生意,直奔上海,

  “我想加入亚细亚步行团。”

  谁知抵达上海时,步行团已经出发。

  潘德明一路狂追,追到杭州才赶上,

  随即加入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

  步行团经广东广西到达越南清化后,

  因为过于艰苦,7名成员相继退出,

  潘德明独立街头,无比失落。

  内心一番争斗后,他一挥手:

  “本来想雪东亚病夫之耻,

  可如此草草收场, 不恰好证明我们是东亚病夫吗?

  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不但要走遍亚洲,还要走遍世界。”

  

  1931年,他在越南买了辆自行车,

  然后自制了一本《名人留墨集》,

  以备沿途各国政要、名流等题词。

  在这本《留墨集》扉页上,

  潘德明写下了激荡人心的一句话:

  “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

  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

  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

  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

  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

  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

  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

  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怀着雄心壮志,他再次上路。

  

  《名人留墨集》扉页上的“雄心壮志”

  他先是横穿柬埔寨进入泰国,

  又沿马来半岛南行到新加坡。

百科全书的特点,百科全书的特点不包括

  新加坡华侨巨商胡文虎,

  成为第一个在《留墨集》上题词的人:

  “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的轮迹。”

  随后,在新加坡侨胞资助下,

  潘德明登上开往印度的轮船。

  抵达印度后,他拜访了大诗人泰戈尔。

  泰戈尔对潘德明说:

  “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

  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立起来,

  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

  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

  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带给我们的快乐。”

  

  泰戈尔与潘德明

  在印度,圣雄甘地也接见了潘德明。

  甘地用粗麻布织了一面印度国旗,

  然后送给潘德明,并流着泪说:

  “中印两国山水相邻,

  又都是人口众多、饱受欺凌的国家,

  一方面是由于政治腐败,

  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落后,

  希望我们两国迅速自强起来。”

  在印度,潘德明写信给家人时说:

  “国人期望之殷,德明自当勇往直前。

  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耻。”

  

  潘德明与甘地

  之后,潘德明转走伊朗、伊拉克,

  经叙利亚至耶路撒冷、西奈半岛,

  再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非洲大陆。

  到达埃及后,几位中国留学生,

  自告奋勇充当了潘德明的向导。

  游览宏丽的金字塔和阿蒙神庙后,

  潘德明心中无比感慨:

  “两年来,所到之处多是古文明之邦,

  但如今却都徒有一堆古迹和遗址!”

  为了寻找中国崛起之方法,

  他决定前往欧洲,考察其工业发达之因。

  

  潘德明在金字塔前留影

  潘德明乘船渡过地中海,

  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

  抵达希腊后,他拜访了奥运发祥地奥林匹亚。

  游览奥林匹亚时,他从报上得知:

  “中国宣布不参加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

  原因是“没钱”,潘德明愤慨万分,

  将报纸贴在古运动场遗址旁石柱上,

  然后用中文和英文写下两行大字:

  “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1933年7月,潘德明来到巴黎,

  游览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后,

  法国总统莱伯朗接见了他。

  莱伯朗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

  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

  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

  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法国总统接见潘德明

  随后,潘德明拜会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

  顾维钧见到潘德明后,很是欣赏,

  立马致电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

  “有没有兴趣接见一下潘德明……”

  张学良从凉椅上一跃而起:“很想见见他!”

  1933年7月27日深夜,

  一辆轿车载着潘德明来到一幢幽雅住所。

  张学良迎出来,握着潘德明的手说:

  “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

  

  两人一见如故,一直聊到凌晨。

  听潘德明讲完一路之独特见闻后,

  张学良问:“你为何能够坚持下来?”

  潘德明答:“我出国三载,从报上得知,

  国内很不安定,东三省沦陷,

  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外国称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

  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才下狠心,

  克服困难,为中国人争气。”

  张学良连声称赞,命侍从取过笔砚,

  在《留墨集》上题赠“壮游”两字。

  

  潘德明和他的《名人留墨集》

  随后,潘德明进入德国,

  杀人魔王希特勒接见了他。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

  希特勒竟和他整整谈了两天,

  还为潘德明画了一幅画像。

  在欧洲考察十几个国家后,

  潘德明又坐船来到英国,

  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接见潘德明时说:

  “我们英国有句谚语,‘经历是智慧之母’,

  世界像一部百科全书,不外出旅行,

  就像只读了那部书的一章一节。”

  

  罗斯福接见潘德明

  欧洲之行,潘德明虽然震撼,

  但震撼之余,也很是失落,

  当时之欧洲,正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潘德明“工业救国”的理想破灭了。

  于是,他决定前往北美考察。

  在加拿大短暂停留后,潘德明进入美国。

  在华盛顿,罗斯福总统接见了他,

  并赠送他金牌一枚:

  “这是美国人民赠送给你的,

  你应该享有荣誉,

  荣誉永远属于有奋斗精神的人。

  旅行家先生,希望你在今后的旅途中再勇敢些。”

  美国是潘德明停留最久的一个国家。

  他用了一年时间,来深入了解美国。

  

  帝国大厦楼顶留影

  在美国底特律,

  福特公司送给潘德明一个小纸盒,

  里面装着12种生产汽车的原料。

  这12种原料的储藏在中国都很丰富。

  这件事促使潘德明想尽快回国,

  “萌生了为祖国发掘矿产的念头。”

  为尽快回国,他搭飞机到了古巴,

  经巴拿马过旧金山,开始横渡太平洋。

  到夏威夷檀香山后,换船继续西行,

  再经斐济群岛,抵达澳大利亚。

  

  潘德明抵达澳大利亚后,

  一位华侨为他买了辆自行车,

  潘德明便骑着它,开始穿行澳洲丛林。

  原计划游览澳洲后,就去日本,再从日本返回中国。

  “但日人侵占我东北,杀我同胞……”

  潘德明遂决定不临日本国土,以示抗议。

  他改变线路,渡海经新加坡来到马来亚,

  再穿过人迹罕至的丛林,到达泰国,

  然后由泰国入缅甸至中国云南,

  最后经桂林,从香港荣归故里。

  至此,潘德明历时7载,

  经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行程数万公里的环球之旅正式结束。

  

  7年环球之行,

  潘德明不仅遭受了酷暑严寒、水土不服、数日不食等种种折磨,

  更是数次差点“命丧中途”。

  在印度原始森林,他遇到过老虎;

  在阿拉伯时,他断水断粮,昏厥在沙漠中;

  在耶路撒冷翻越山口时,

  自行车和钱财被盗贼抢走,

  只剩下《留墨集》和罗盘;

  在澳大利亚一个土著部落,

  他被突如其来的飞镖射中,

  醒来被绑树上,长矛对胸。

  …………

  

  7年里,他经历了无数苦难,

  但也在周游中拥有了巨大收获:

  他采集了各国各地之标本,

  将异国特产、服饰和资料尽入其中。

  他拥有了三大本《留墨集》,

  上面有571枚来自世界各地邮戳,

  1200多个团体和40多个国家元首及名流,

  用几十种文字书写的签名和题词。

  但最最重要的是,

  他开辟了人类徒步骑行环球世界的先河,

  以一个人的微小之举展示了中华之力量。

  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

  中国这头睡狮正在苏醒过来。

  

  1937年,抗战爆发。

  回国开掘矿产的计划已不可能实施。

  潘德明便把华侨捐助他的10万美元,

  悉数捐献给了中国抗日事业,

  然后子承父业,做了一名小裁缝。

  1966年,“文革”爆发。

  潘德明艰难环游世界之光荣,

  以双脚延伸报国之志之壮举,

  却成了人生之大污点,

  他因此而被屡屡批斗。

  1976年10月18日,

  听到“四人帮”倒台的消息,

  潘德明大喜过望,喝了几杯酒,

  不料引发心肌梗塞,撒手西去。

  

  大画家徐悲鸿为潘德明题词

  1933年,张学良接见潘德明时,

  为他题写了“壮游”一词。

  其实壮游自古就有,始于唐代。

  诗圣杜甫壮游大半个中国后,

  写了一首著名的《壮游诗》。

  因这首诗太有名,故留下“壮游”一词。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

  它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进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交互深。

  壮游不是流浪,因为它怀抱壮志,

  壮游也不是探险,因为不局限于深入自然,

  它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

  

  从李白、杜甫到郑和、徐霞客,

  中国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文人志士间非常盛行壮游之举。

  曾在欧洲壮游的作家蒋勋说,

  “你看李白,他是吉尔吉斯人,

  可以跑这么远到大唐朝来。

  所以他们的诗,有一种豪迈,

  有一种气度,它不是书房里的诗。”

  回头看如今只中国,蒋勋感慨:

  “明清封关闭国,自郑和以后,

  我们就失去了走出去的壮游精神。”

  

  “我70年代在欧洲读书,

  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

  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

  我说还没有。

  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怎么敢写他?”

  蒋勋在书里这样写道:

  “放大你的格局, 人一辈子要有一次壮游。”

  

  壮游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眼界

  还能培养我们的独立精神,

  更能放大我们的人生格局,

  让我们客观审视自我、发现自我,

  从而提高人生之高度、深度、广度。

  每个人,一生中,

  都应该拥有一次壮游,不管你有钱没钱。

  世界变了,你没有变,因你缺乏壮游。

  世界没变,你变了,通常在壮游之后。

  点击热点词,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人物丨郭德纲青山周平罗永浩杨大伟

热点丨网约车双11国庆 滴滴一千零一夜个税提高希拉里

投资相关丨ofo房价硅谷骗局连锁酒店刚需行业

新闻丨地图之战Note7国庆阿里月饼门无霾之洞张雨绮

  众投天地

  连锁酒店领头的实体店铺股权众筹平台

  成功项目:7天、如家、汉庭、全季等

  目前累计融资项目个数:237个

  累计融资总额达:4.47亿人民币

  查看投资项目,一览活动详情

  下载众投宝APP,轻松投资即刻行

  ▼点击“阅读原文”,在家躺着挣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