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之教授全家福,摄于上世纪70年代
史博之,河南籍,生于1910年。曾在山东齐鲁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学习,来沪后在圣约翰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化验室工作,并在东南医学院半工半读直至毕业。1949年解放后,被圣约翰大学著名内科专家黄铭新教授推荐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进修一年,重点学习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所以他对各型阿米巴的鉴别有很深造诣。回国后他积极参与祖国医学事业。
1950年抗美援朝时,他报名奔赴援朝医疗第一线,在辽宁省通化市建立血库,在战地他利用雪地冰箱建立血库,荣获战地二等功。
1952年秋院系调整,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他在著名微生物学专家余贺教授领导下任讲师。
1956年调任仁济医院检验科主任,在检验工作中开始从事中药白头翁治疗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的研究:将阿米巴滋养体人工培养后接种于廻盲部,同时口服白头翁制剂。同年秋天,他被二医大聘任为副教授。在血吸虫防治工作中,与仁济医院黄铭新教授合作,为上海消灭血吸虫病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他还兼任检验杂志编委和上海市医学化验所、同仁医院、宏仁医院、纺织第一医院等机构的顾问。
1957年调任第九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此时正值二医大成立儿科系专业,他又被聘为内科基础教研室第三副主任。
1958年大跃进年代,他参加上海市边远地区医疗空白点的医院建设工作,来到上海东北面榆林区创建新中国自己的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开张前院务会(由各科主任组成的神仙会)征求院名,史老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他提议医院取名为新华,获得大家赞同。他率先创建医学检验科并设立儿童专科实验诊断教学点,科室人员来自瑞金、仁济、九院和基础部各教研室。
史博之主任对科室管理极其严格,特别注重对青年医技人员的医德教育,他经常说:我们面对的不是标本,而面对的是病人,所以要急病人所急;反复强调检验是医学诊断的侦察兵,必须认真地、实事求是发出每张报告,有一位青年技术员,因查实他发出了一张假报告而立即被调离检验科。他对我们医技人员狠抓基本功培训,尤其强调形态学检查,如大便检查阿米巴滋养体必须到病人身边采样即刻检验,以提高阳性率,经过多年培训我们技术员对阿米巴滋养体、包嚢、贾兰氏鞭毛虫、血片找原虫、血丝虫......等都有较为熟练的硬功夫,深受临床满意。他亲自检查和分析骨髓涂片,并结合临床做出结论。又如当时检测华康氏补体结合试验用于梅毒的实验诊断,每次实验前要抽豚鼠血,史老就开始研究补体保存方法和抗原的制备;肥达氏试验用于伤寒、付伤寒的实验诊断,需要在水浴箱内放24小时后观察结果,史老开展快速肥达氏试验的研究。总之,史老在医学检验各领域具有深厚及广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他言教身传,悉心培养青年一代的成长。
史老,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一届常委,上海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浦区科技协会检验学组组长,《临床检验杂志》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诊断学分卷副主编。1965年由上海市医学会和上海市医学化验所组稿撰写的《实用检验操作规程》(简称7元3角),深受全国检验工作者的青睐,史老起了十分重要作用,并是第一审稿专家。
因在美进修结束时,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Mac Cracken先生赠送他一把黑色雨伞,并戏说回国后可用以抵抗共产党。以致史老在高知神仙会、各项政治运动、均遭到批判。文化大革命开始,批判他美蒋派遣特务、反动学术权威,把他从领导岗位下放到一个普通检验员,但他依然认真地工作。他顶住压力,相信历史会证明一切。他支持知青下乡,把两个儿子送往江西农村插队。他去社会主义学院接受知识分子改造。去农村巡回医疗接受知识分子改造。文革后迎来了事业发展的第二春。 史博之主任是检验医学界的前辈,他勤奋的一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博学多才,为检验医学事业作出了奉献,识者莫不敬仰,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于1992年1月因病医治无效仙逝。
作者简介:沈霞教授, 1958年加入原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工作, 长期受史博之主任的指导, 是国内检验医学界著名专家。 曾长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主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检验科首任科主任。 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