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全民阅读再次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你喜欢阅读吗?去年你读了多少本书?今年的阅读计划是怎样的?趁着这个热点,笔者想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聊一下阅读这件事。
科普:什么是世界读书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为什么选择4月23日这一天呢?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同时这一天也是西班牙的“圣乔治节”。“圣乔治节”起源于一个与书有关的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自1995年以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这几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全民阅读”计划的推动,“世界读书日”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
数据:笼罩国民阅读的忧愁与新意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外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成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合计7.84本,较2014年上升了0.06本。未成年人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19本,较2014反而减少了1.26本。而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与2014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数字化阅读风潮席卷而至
虽然人均阅读量没有显著提高,2015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已经是连续第七年上升,达到64%。其中,手机阅读增长较快。从数据上看,2015年成人国民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一小时,为62.21分钟,比2014年增长了28.39分钟。其中每天微信阅读贡献了22.63分钟的时长。在手机阅读接触的群体中,最受欢迎的电子书类型为“都市言情”,其后是“文学经典”“历史军事”“武侠仙侠”“玄幻奇幻”等。
近七成成年国民欢迎阅读活动
读多少书才算得上多?从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的评价中看出,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45.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成年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也较高,2015年有67.3%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
犹太民族人口虽少却出了许多影响文明进程的人:贝多芬、马克思、卓别林、毕加索、爱因斯坦……这与他们重视阅读多少有点关系。据说,他们不会把书柜放在床的尾部,不能让脚对着它,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亵渎,书柜只能放在床头的位置。小孩刚懂事时,父母就将《圣经》涂蜂蜜让小孩去舔,让孩子意识到书本是“甜”的,从出生起培养对书的亲近感。
德国人:人均藏书100多册
盛产哲学家的德国对读书有着独到见解。德国人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据说,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德国人通过阅读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也促使他们不断阅读。
日本人:倡导“读书立国”
日本为推动儿童阅读专门出台了《关于推动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一书,并将每年的4月23日设为日本的“儿童读书日”。日本作家斋藤孝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读书力》的书,阐释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方法,更应该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构成个人进化的能力。有资料显示,日本人每人每年平均读书40本。
一本书,从头到尾看过一遍,就能称得上读过吗?王小波看查良铮、王道乾的译作,说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他看出了文字的韵律和节奏,看出了文字的境界,而这影响了他自己的写作。
有一种读书的观点说,读书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笔者非常认同。
如何能把读来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这个非要深阅读不可。因为只有深阅读,读者才能与书籍作者实现对话,深刻理解作者的文字主题,以及组织材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可以去思考作者思考的问题,体会作者所体会的情感,进而可以评价作者的观点或品味。
深阅读是读书的一种技能,它能把读到的内容吸收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充实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当我们高呼推行全民阅读时,不应该只是追求全民阅读量的提高,而要转向全民阅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