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法国报纸6月份的文章,在国内的科技圈、手机圈突然火了。因为它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小米市值从2014年12月的450亿美元,已经贬值为40亿美元,贬值幅度超过90%!笔者冷静分析一下,这个观点真的靠谱么?真实情况有那么严重么?
《费加罗报》称小米市值暴跌 小米官方辟谣
8月27日,《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法媒称小米市值暴跌:"中国苹果"变"亚洲黑梅"》的文章,在国内各大门户和新闻客户端广泛转载,搜狐科技评论更达1000多条。文章报道,法国《费加罗报》6月13日刊登埃尔莎·邦巴龙题为《“中国苹果”小米昙花一现的童话》的文章称,2011年,小米曾是智能手机制造商风景线中的外星人。 创始人雷军人称“中国的斯蒂夫·乔布斯”,而他的企业小米则成为“亚洲的苹果”。2014年12月,小米市值达到了450亿美元。小米的销售量增加了4倍,三个月的季度销售量达到1500万台。18个月之后,一盆冷水泼下。
英美分析家们拿着计算器重新评估了前“中国最有希望的新创企业”的市值,将其调低为40亿美元。
对此,小米公司官方昨日进行了辟谣,法国费加罗报从未就估值一事来跟小米确认,估值暴跌说法完全不实,小米目前没有新一轮融资的计划。我们已就此事与费加罗报进行沟通,但是还未得 到对方的回复。另外,经过与费加罗报刊发的原文对比后我们发现,国内部分媒体在其转译文章中加入了与原文不符甚至恶意引导的内容,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保留进行法律追究的权利。
那么,小米公司的市值到底该是多少呢?
问题1 :450亿美元从何而来?
提到小米公司市值时,很长时间以来,大部分媒体都会引用小米估值超过450亿美元的结论。那么,450亿美元从而来呢?
时间要回溯到2014年底,这一年,小米公司迎来最美好的时刻。雷军在2015年新年致小米员工信中 写到,“2014年,小米公司共销售了6112万台手机,增长227%;含税收入743亿元,增长135%。 2015年,我们将保持真诚、保持热爱、保持谦逊,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去到别人梦想都未曾抵达的地方!”
当时,美国《华尔街日报》引述内情人士消息透露,中国小米手机生产商小米公司在最新一轮集资行动中筹得10亿美元,即反映该公司的市值高达4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84.11亿元),甚至比日本索尼集团还要高(当时索尼市值已跌至224.21亿美元)。早些时候,美国彭博新闻亦估计小米的市值约为400亿至500亿美元之间。雷军在新年致员工信中也表示,“450亿美元估值,已让 小米成为了目前全球价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
当时主要投资机构有科技投资基金 All-Stars Investment,俄国投资公司DST Global,以及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后两家公司已经是小米的股东。媒体认为,显然小米已经迅速确立了它在业界的重要地位了,最近一份报告把小米列为了全球第三大手机生产商。而在此之前,小米的CEO雷军就曾高调宣布,他要在十年内取代苹果和三星,将小米打造成全球第一的智能手机厂商。
的确,当时450亿美元估值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有国外多家投资基金的看好,同时也有十年取代苹果和三星的雄心勃勃目标,相对于三星和苹果数千亿美元的市值,的确是合理的。
然而,现在看来,这个估值的确过于乐观了。因为当时,业界过于看重了小米很快成为第三大手机生产商的现象,以及10年超过苹果三星的目标,但忽略了它和三星、苹果在内功方面的差距。
拿一组数据来说吧,2015年,三星在研发的投入方面达到了14.8万亿韩元(约133亿美元),比小米2014年的全年营收115亿美元还要多。三星在产业链布局也非常齐全,涵盖了最上游的CPU、NAND闪存、DRAM内存、显示屏、摄像头、电池制造,中游的手机设计、品牌影响、组装制造,一直到最下游的销售渠道等。这些布局使得三星抗风险能力非常强。因此当三星手机在中国遇到滑铁卢、被国产品牌围剿时,依然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苹果自不用多说了,其坚不可摧的生态系统,优质的产品体验,庞大的忠实粉丝,在高端用户中的良好口碑,使其无法撼动。
因此,如果小米能保持奇迹般的增速,450亿美元或许是名符其实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小米的竞争壁垒并不牢固,米粉的忠诚度和果粉压根不再一个数量级上。OPPO和Vivo、华为等都充分体现了内功积累的重要性。
问题2: 40亿美元是不是被低估?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小米手机虽然遇到了销量下滑,但其规模尚在,而且2016年Q1、Q2出货量均在千万以上。从IDC的排名来看,仍排名前五。而且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起有伏很正常。所以“突然估值下跌90%”,是不是有些过于悲观呢?
笔者认为,估值200亿美元,还是估值40亿美元,其实对于小米而言,目前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关键的几个因素:
1、小米的增长颓势能否扭转?
2、小米到底还是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对于第一个,小米的增长颓势能否扭转呢?目前看是比较难。小米手机Q1和Q2的出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同比下滑。其实雷军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比如通过产品线多元化,推出小米手环、小米电源、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甚至小米净化器、小米无人机等,来弥补手机单一战线的不足。但这些产品在各自领域都有强劲对手,同时领域也比较细分,很难形成手机这样的生态级产品,对销量、利润,以及企业估值等帮助甚微。
第二个问题,小米还是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对于问题的争议也很大,雷军一直在强调小米不是硬件公司,而是互联网公司。但是什么是互联网公司呢?典型的如腾讯、阿里、百度、网易、360、今日头条等,他们的特点是,有数款软件产品,在不依赖硬件的情况下,拥有数亿的用户基础。小米也有软件产品,如MIUI、小米应用市场,甚至还有小米直播等,但这些产品并没有在小米之外的手机中,获得广泛使用,因此,在自己销售的手机产品上,预装了若干自有产品,很难就此定位为互联网公司。
小米是依托互联网进行线上营销起家的,但这只是渠道模式。小米的“硬件免费+应用服务收费”受制于硬件的覆盖度,一旦失去了硬件这个大本营,其互联网模式就不复存在。从因果关系来推导,小米并不算严格意义的完全互联网公司。
因此,除了BAT之外,网易、京东、搜狐等互联网公司,都有超过100亿美元的市值或估值。而规模非常庞大、拥有超过5万员工的联想集团,市值不到100亿美元。年出货量在数千万台手机的酷派,不过数十亿人民币。如果将小米对标传统手机厂商,其估值会大大缩水。
风虽然停 小米依然值得敬佩
“风停了,谁还在?”一名国产手机厂商的负责人曾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写下了这句话。一直崇尚“风口论”的雷军,不能像驱散雾霾那样,再指望“等风来”了,亲自上阵扭转乾坤才是上策。
今年5月,小米进行了内部调整,雷军亲自挂帅研发和供应链团队,全力解决供货问题。但这些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米面临的核心危机。同时雷军也表示,“无论是产品销量,还是业务规模,还是商业模式的完善,包括小米过去两年积累的各种技术陆续发布,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里面,会展现一个全新的小米。”
不过,无论是外媒所推断的小米市值下降,还是销量的短期低谷,说小米失败还为时尚早。相反的是,小米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创立5年的新晋品牌,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杀入全球前五大手机供应商,而且曾开辟了全民学小米的时代,其粉丝经济和参与感,被产品届和营销界都奉为经典,充分说明了小米的伟大之处。如果小米时代落幕,或许也是互联网黄金时代的落幕。
当然,对于从屡次失意到完美“豹变”的雷军而言,再次面临下滑的困局,如何力挽狂澜东山再起,对心态调整、战略思考等等,的确是一个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