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坂古盐道的古锁阳关 所有运盐车必须经过的关口

  

虞坂古盐道的古锁阳关 文献资料

  

虞坂古盐道的古锁阳关 文献资料

  一条千年古盐道,既是自西周河东大地连接全国的交通要道,更是孕育河东盐文化的摇篮。盐的运输,不仅对于盐的来源地和到达地意义重大,其对于盐道所经之处的影响,同样意义非凡。

  岁月流转,经历千年风雨,当年繁华的古盐道,如今安在?黄河新闻网探索发现团的记者们决定重走古盐道,希望时光倒流斗转星移,让我们再次聆听马蹄声声,感受盐运车马驮队迤逦,领略那掩映在荆棘丛中,却难以泯灭的河东文明。

  虞坂古道“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的、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人工道路”。那虞坂古道到底存世多少年?最早的文献记载时间为西周时期,距今3000年左右。而在传说中,虞坂古道可追溯至尧舜禹时期,距今4000多年。因为它,河东盐“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销往中原及西北大地。这条因运盐而成的道路,人们也称其为“盐坂古道”。

  虞坂古盐道源起何处

  《山西历史地名录》载:“虞坂……相传舜曾都于此,故名。”《穆天子传》载:“天子自盐池巳又南登于薄山颠岭之坂,乃宿于虞。”薄山即平陆之四州山,古时此处也称清凉山、箕山,就是虞坂东面附近。

  虞坂古盐道位于平陆县城北20公里处,由张店镇坪头铺西北向下,至运城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全长约8公里。古盐道的绝大部分路段,是在重重叠叠极为坚硬的石山中开凿出来的。我们走完全程古盐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脚底板疼痛难忍,这大概就是那坚硬的所过,在这其中我们大致体会到古人盐运之苦。

  那这道路在古时又是如何建成的呢?传说人们要把运城的盐运到中原大地去,就决定在中条山开辟一条路。山中有一段道路都是青石,他们用白矾、盐、硝放在石头上烧,然后用水浇,龟裂的石头就被一层层凿开。顺着山势,道路曲折,形如长槽,故又名青石槽,这也是虞坂最崎险的路面。

  也有传言这条饱经风雨的古盐道是夏禹开凿的,至迟从夏代初年算起,距今也已超过4000年了。它的使命就是将河东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原大地。从春秋时代起,即为运城盐运往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因地处古虞国地境,又名虞坂。在1937年以前,运城到平陆都是走这条路,后修了209国道,原路逐渐废弃。记者发现在古盐道东面盘旋的就是运三高速,看着高速路上的车来车往,再回头拂去那青石上的尘土,不觉怅然谓叹。

  

《格林童话全集》,格林童话全集灰姑娘

虞坂古盐道的古锁阳关现在还保存着原来的旧貌

  

虞坂古盐道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虞坂古盐道上曾被人铭记的历史印记

  春秋时,晋献公假虞伐虢,回师灭虞,曾两次向虞国借道,都指的是虞坂古道,虞公因贪璧马之贿,不听贤臣宫之奇“唇亡齿寒”的劝谏,甘心引狼入室,致虞虢双亡,为千古殷鉴。这就是成语“假虞伐虢”、“唇亡齿寒”的出处。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感慨余音犹在。上学时读课本,只为千里马的幸运而高兴,却不知在这悠悠古道上,到底埋没了多少良驹。

  “由于山路艰险难行,一般的车马每天只能拉一趟盐,惟有一辆马车每天竟能拉到三四趟。伯乐认出此马非凡,而马也如遇知己,长鸣一声,声如金石,直上云天。伯乐出了20两黄金的高价,把马买下来献给虞君,使其从盐车上解放出来,发挥了千里马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当地一位村民老伯向记者讲述的故事,伯乐当年就在这条马儿众多的盐道上用他的慧眼觅得千里马。最难走的牙茬骨一段是伯乐为马钉掌的地方,从此马就不会因为道路的崎岖而站立不稳。

《格林童话全集》,格林童话全集灰姑娘

  在平头铺往南的一段斜坡叫做小夹沟的地方,据说就是马识伯乐之处,称做识乐沟。察访古盐道之路,我们依然也能看到后世为伯乐相马修葺的雕塑,仿佛那一日的种种历历眼前,所谓知音,大概如此。

  

虞坂古盐道的伯乐巷府

  

虞坂古盐道的古锁阳关历历再现的车道、马蹄印

  从虞坂古盐道中看“古中国”

  如果说,虞坂古盐道是一条掩映在荆棘丛中却依然闪现着熠熠光彩的文化长廊,那么,居于其险要地段的古锁阳关,则为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的历史真实,即便是经历了风雨洗礼,沧桑巨变,但只要伫立于此,便如临其境。

  当我们探索团到达古锁阳关时,我们发现锁阳关虽埋没深山老林,但历史的沧桑却褪不去它的往日的风采。我们仿佛听到了振聋发聩的马蹄声与战鼓声,看到了两军交战的残酷战争场面,看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铮铮铁骨,感受到了虞公惭愧而又无可奈何的悠悠叹息。

  古盐道上因为鲜有人走,已经长满了酸枣树,仅容一人通过,脚下夯实的路面和久经风雨磨砺的石块不禁让人想到它曾经的辉煌:运盐的农夫推着独轮车艰难前行,人的吆喝声、马蹄在石面上的打滑声混合着车轮吱呀作响声,远远回荡在山林中,串串汗珠浸透了脚下的砾石。

  踩着四千年前先民们赶着车马磨出的蹄印与车辙,随着青石板路的延伸,曲曲折折,徜徉在过往历史的深邃中。如今,这里遗迹尚存,荒草掩映,人烟稀少,只有些许的访古探奇者前来凭吊一番,这里仿佛被世人所遗忘。

  在建设美丽河东大美运城的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如果放大“古中国”的地理坐标,将虞坂古盐道重新开发,打造成为运城市一处厚重的历史文化景观,使其不至泯灭而得以重生,以期承继前人,泽被后世,光照千秋,则运城幸哉!

  请继续关注: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探索发现团队系列报道《揭秘“古中国”之运城 崖石刻》

  编后:此次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的探索发现团重走虞坂古盐道,可谓是坎坷崎岖,全程我们共踏过近20里山路,回程时天色已黑,就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依然心情愉悦,难以掩饰重走古盐道之喜悦。探索之路选择了最远最艰难的一条通道前往古盐道,一路上攀爬行走,只希望在次艰苦之路,能体会一丝丝几千年来古人盐运之艰难。

  记者 李铁英 摄影 尹智慧 摄像 李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