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如果有时间,我一定来对接现场,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8月25日,2015年捐助贫困学子大型活动已经进入倒计时,热心读者和爱心企业陆续赶到报社捐助学子。
随着爱心集结,活动还有最后15名贫困初中学子等待您的捐助。我们也正在积极筹备对接仪式,期待让爱心市民亲手将助学金交到贫困学子手中。
以前受捐助 现在捐助别人
8月25日,组委会收到了800元爱心汇款,这笔汇款是两名在校大学生从北京汇来的。
据汇款人孙同学介绍,他和同学小李都是吉林市人,3年前两人考入北京的两所大学,多年寒窗苦读,终于等来录取通知书,他们却只能以泪洗面,因为昂贵的学费成为了他们求学路上的拦路虎。
“未来似乎就在眼前,眼前却堵了一座山,该想的法子都想了,该伸的手都伸了,却还是翻不过那座山”孙同学说,当时他们特别希望有只带着热量和力量的手伸过来,拉一把。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是家乡父老通过晚报的慈善助学活动了解了他们情况,为他们捐款,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到北京求学。
据了解,这800元捐助款是孙同学和小李在假期打工赚的,希望自己能帮助困难家庭的优秀学生筹集学费,帮助和他们一样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长春市民捐助我市学子
当天,一位满头白发的大娘来到了本报,选了一名初中生。这位大娘在填写登记表的时候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只写下了“爱心人士”。这位大娘67岁,是长春市人。老大娘说,她经常来吉林市看亲戚,慈善助学第一批贫困学子见报时她就想来报社捐助,但因家里有事没能参加。前几天来吉林市正好在报纸上看到了第二批启动,正好她本人也在吉林市就来捐助了。“我现在就一个人,留着钱也没什么大用,不如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携手同行共创美好未来
这些贫困学子,或因亲人常年患病,欠下累累债务;或因为亲人失业待岗多年,家境贫寒;或因为父母未能双全,家庭陷入困境……但他们,家贫不改青云志,通过奋发图强,在学习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一贫如洗的家境成为他们圆梦的拦路虎,需要您伸出援助之手。当你们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相信您一定不愿意让他们从此迷茫。也许您并不富裕,但涓涓细流可以汇成爱的海洋。您的一片爱心,能在他们生命的天空洒下一束阳光;您的一次善举,能改变他们命运的航向。为了贫困学子的美好未来,为了家乡明天的更好发展,伸出您的热情之手,伸出您的援助之手,伸出您的大爱之手,为这些贫困学子献出一份爱心。您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单位,相信在贫困学子人生的关键时刻,您的真诚会让他们鼓起勇气,创造美好未来!
参照市慈善总会的资助标准,贫困初中生每人一次性救助800元。第二批贫困学子全部被好心人捐助后,主办单位将举办对接仪式。对接仪式上,捐助人与受助人来到活动现场,仪式开始前,主办单位工作人员把善款交给相应的捐助人,让捐助人交到受助学子手中。如果您想长期资助学子,可以在对接仪式现场和接受捐助的学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建立长期联系。
地址:吉林市昌邑区解放东路139号江城晚报社3楼时政新闻部
活动咨询电话:
62523370、13144325509(工作日9时至16时)。
李书毓:再坚强也有脆弱的时候
小档案
档案编号:289
姓名:李书毓
性别:女
年龄:13岁
就读学校:吉林市第三十中学校
W首席记者 王欢 /文 记者 凌西政 / 图
淡定、坚强、乖巧懂事,这就是李书毓,尽管还是个13岁的孩子,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却没表现出紧张,而是有条有理地回答着问题。
对于家中的情况,李书毓也了如指掌,她说,她现在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两位老人年纪都大了,身体不好,每天还要照顾她,真的挺累的。但爸爸、妈妈住在郊区,他们更不容易,爸爸每天都要步行1个多小时去上班,妈妈身有残疾,行动不便,手也不灵活,不仅不能出去工作,每天的午饭也都是爸爸起早为其做好的。
“爸爸每天干活很辛苦,可还是挣不了多少钱,好在我和妈妈还有低保,要不……”谈到钱,李书毓不再细说,她说很庆幸自己还能坐在学校里读书,因此她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相对于同龄的孩子,李书毓略显瘦小,和她的交流过程中,记者感觉到了孩子沉重的心事。她说自己担心姥姥、姥爷的身体,毕竟两个人年纪都大了;她担心每天天没亮就走、天都黑了才回家的爸爸,身有病痛却依然要应付沉重的工作。但她最担心的是妈妈,平时也最想妈妈,妈妈自己不能照顾自己,却要常年独自一人留在家中,有一次,妈妈在屋子里摔倒了,牙都碰坏了,直到爸爸回来时才把妈妈送去了医院,好在伤得不严重。回忆起这些事,一直绷着的李书毓眼眶红了,当她听见记者说,难受就哭出来,这个小女孩终于忍不住哭出了声儿。
“这孩子是憋了太长时间了,平时给人的印象都特别坚强,不仅学习好,和同学的关系也很融洽,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这时,李书毓的班主任老师何宝成一边安慰着她,一边细数着她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