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税金龙
2016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表示,要让农民更多地进城,有条件的能够在城里留下来,推进城镇化。而根据人社部最新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民工的子女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又在行为、心理、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与“城里人”不同,这种“中间人”的尴尬身份,让他们在进城工作时极度缺乏归属感。
日前,《巴蜀周末》记者采访了3个在遂宁工作的90后农民工二代,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感受他们的迷茫,倾听他们的梦想。
他们的生活——
“干什么都不再回农村”
虽是农村人,但绝大多数的90后农民工二代都从来没有种过地,也不懂农业生产。他们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也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进城打工是他们改变自己生活的机遇和途径。
“小时候还会帮着爷爷奶奶干点农活,自从到县城上初中,就再也没有下过地了。”老家在射洪县玉林乡农村的王海龙,12岁便随父母到射洪县城读书。从那时开始,他就不再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而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
直到职高毕业后找工作时,王海龙才对自己“城里人”的认知才发生了偏移。“真正‘城里人’的同学,都被父母安排进了一些单位和公司,轻轻松松就找到了工作。”王海龙说,毕业后头3个月里,他跑了几十场招聘会,却没能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机会。
王海龙的父母安慰他说,“老家新修了两层楼房,大不了就回家种地。”但这无异于当头一棒,极大地刺激了他。“别说不愿意回农村,就算想回,不懂农业的我也回不去的。”17岁的王海龙一个人提着行李,辗转于成都、广州等各大城市打工。
面对陌生的城市,王海龙也曾一头雾水、两面迷茫。因为找工作,他被黑中介骗过钱;因为进小厂,他被老板黑过工资;因为不认识路,他被黑车司机坑过钱。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曾有过回农村的念头。两年前,他回到遂宁城里,经人介绍在一家电子厂上班直到现在。
“流水线工作,虽说累点,但技术要求不高,而且工厂正规,能按时拿到工资。”王海龙很满意现在的工作,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也足够他的开销。厂里跟他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空闲时王海龙就喜欢约几个同事一起到附近的网吧玩游戏。最近他还交了一个女朋友,是新来的同事,两人在厂附近租了一个每月400元的小房间。
对于未来,王海龙没有太大的规划,“反正没有生存的压力,走一步看一步呗,”王海龙坦言,他已经习惯了城市的霓虹灯,想到农村晚上的一片漆黑就让他害怕,所以他干什么都成,就是不准备再回农村去,这是他少有而坚定的信念。
他们的就业——
倾向于轻松工作
在90后农民工二代中,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较之父辈有了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有挨过饿、受过冻的他们头脑里没有温饱的概念,他们更倾向于轻松的工作和更高品质的生活。
23岁的曾晴晴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从射洪太乙镇进城后,曾晴晴的父亲在一家餐馆当厨师,母亲也在那里帮厨,因此她不需要考虑家庭太多,也不用养家糊口。“挣钱多少都不是问题,够养活我自己就行。”
也正是这个原因,从川教毕业的两年多来,曾晴晴已经换了好几个工作。“之前在物流公司做了一段时间的文员,因为有时也要帮忙分快递,加上一个月只轮休三四天假,干了3个月就累得干不动了。”曾晴晴说,护工、家政清洁、建筑工地等脏累得活根本就不用考虑,文员、后勤服务等轻松一点的工作她才会选择,虽然她也承认只要付出劳动得到报酬的工作都是光荣的,但她自觉自己吃不下那些苦。
如今,曾晴晴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员,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制,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每天她都会花1个小时去健身,有空还会约同事和朋友去聚餐、看电影、打会小麻将娱乐下自己。
“也许以后有了家庭和孩子,会愿意做一些劳累的工作,但目前正是享受年轻生活的大好时光。”曾晴晴说,她的堂姐以前跟她一样,后来有了孩子,对工作的选择就放宽了很多,而她要趁着青春年少,好好享受这段轻松的时光。
他们的梦想——
期望成为新市民
对物质追求的退居其次,让90后农民工二代对个人品质生活的追求开始凸显。相比于父辈,他们受过更高的教育,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他们也开始健身、交友、观光、参观博物馆、走进图书馆,去慢慢适应着现代城市的文化生活。
来自射洪石院墙村今年21岁的陈飞虎就特别爱读书。虽然汽车销售员的工作常让他备感劳累,但还是会抽出时间阅读,在他出租屋的床头上,还摆放着从图书馆借来的贾平凹的《极花》一书。
“以前上学时不爱读书,知识储备不够,想换份稳定点的工作都很难。”陈飞虎说,现在感觉有些后悔,只有趁着空闲多读书,希望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一有空,他就会到书店和图书馆买书、借书,工作的间隙,同事都拿着手机玩自拍,他却埋着头看下载的电子书。
除此之外,陈飞虎还爱好旅游,他不想像父母那样把钱攒起来,虽然他已经在遂宁城区的翰林名苑按揭了一套房,但一有多余的钱他就会用在旅游上。“现在有了一定经济实力,人也年轻可以去旅游,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长长见识。”
陈飞虎告诉《巴蜀周末》记者,平时西装革履走在街上,看上去与城市青年没什么区别,但他知道,真正的差距在谈吐中显露出来的文化积淀,这也是他通过读书和旅游来努力提升自己的动力,因为他希望有一天能真正成为城市的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