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镇最南端的墩坂村是我县著名的水暖器材之乡,因在明、清时期往东南亚各国谋生的人数较多,成为我县重要的侨乡之一。
“思凝春树家山远,乡在清溪故旧多。”走进墩坂村,“思乡亭”“怀亲门”“侯亲桥”随处可见,从村里的凉亭、水泥村道、桥梁所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在外游子的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墩坂村的旅外乡亲长期关注家乡发展,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墩坂人口还不足7000人,但海外的墩坂侨亲就达到1.2万人。”81岁的吴瑞真是村里的老文书,也是侨属,他对村里哪家哪户在海外有侨亲都一清二楚。他告诉记者,2005年,村里曾经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据不完全统计,从墩坂村移民国外的华侨、华人逾7500人,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缅甸、菲律宾、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归侨侨眷近千人,村内七成以上的住户家有亲人在海外。
故土如同风筝线轴,牵引着无数游子的心。墩坂侨亲们漂洋过海去打拼,而后回馈家乡,捐资办学、修桥造路,支持村里的农业生产。
“1955年,吴水阁独资创办幼儿园;1971年,吴松柏独资扩建墩坂小学教室一座;1999年,吴业瑞等侨胞捐建水埔桥……”吴瑞真如数家珍,他翻出当文书时的一本发黄的记事本,详细记载着村里一些侨捐项目的情况。从困难时期支持农业生产的柴油发动机、购买化肥、建设水库,到建设桥梁、村道,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校舍建设……无不倾注着侨亲们的爱国爱乡之情。
吴瑞真告诉记者,墩坂村是以墩顶、坂顶各取一字命名为村名。在旧社会,从坂顶到墩顶,必经沉桥坑,顾名思义,若遇到下暴雨,洪水猛涨,人们就无法往来。1959年,吴水阁夫人陈趁女士目睹了此情景后,便捐资在后深兴建“侯亲桥”,大大方便人们往返。为了村民耕作及来往英都的方便,同年,侨胞吴中流在三垵坑建桥一座。1984年,侨胞吴业瑞独资在沙坂洋建设石拱桥一座;1999年,由海外侨亲捐资72万元改建水埔桥……
墩坂村有个角落叫“新村”,那是1958年,由十多位侨亲捐资帮助二十多户困难群众,在集中居民点,拆旧房建新村。记者来到新村角落,一行百米长的平房,有阁楼,一层墙面红砖装饰,走廊由砖柱支撑,颇具特色。在当时的困难时期,应说是住上了“豪宅”。
村里还有一所全国少有的,办园超过半个世纪的侨办幼儿园。那就是1955年,侨胞吴水阁独资创办的墩坂幼儿园。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让村里孩子能够免费入园就学,吴水阁仍按期汇款,支持该园进行正常教学活动。1979年,吴水阁回乡探亲,对幼儿园的办园成绩很满意,出国后,立即汇款,新建一座860平方米的教学楼,并添置大量教、玩具。1980年,正式成立墩坂幼儿园。1990年,入园幼儿达210人。
随着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墩坂村日新月异,实现了美丽蜕变。绿荫掩映的环村公路,干净整洁的别墅小院,粉墙红瓦,错落有致。走进村子就如在欣赏一幅醉人的田园风景画。村支部书记吴建德介绍,村里的侨汇支持历史很长,一个接一个的侨捐工程更是当地发展变化的“功臣”。如今,不少侨捐工程也“旧貌换新颜”,而不变的是侨胞的乡音乡情乡谊。 (记者洪金示)